English

打破智力神话

2000-03-16 来源:光明日报 袁振国 我有话说

“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他聪明不聪明,聪明不聪明的标准在于他的智力水平高不高”,这是世袭社会进步到竞争社会后的一大信念,封建社会的出身等级被竞争社会的智商等级所取代。著名的钟型曲线理论还认为,人群的智力分布像一口悬挂的大钟,人群中,高智商的人像大钟曲线的右下脚,只占3—5%,这些人势必最终担负起管理众多低智商的人的责任。可是,如何发现和教育这些聪明的人呢?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一种测量或考试的方法把他们选拔出来,并施以较好的教育。于是,智力测试大行其道,各级各类的考试盛行于世。成绩优异者也即得高分的人,便走上了“成功”的康庄大道,而大多数人则被挤上了认为没有成功希望的狭窄的道路,他们要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,才能获得所谓高智商的人很容易就得到的承认。可见,传统的智力理论极其相应的选拔和考试措施,是面向英才的理论和措施,离现代的民主理想有很大的距离。

而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打破了只有少数人是高智力的神话。他认为,人在智力上没有等级的差别,只有结构的不同。他批评传统智力理论中的智力只是一种“呆滞的智力”,或者只是一种分析型智力,只是人的智力的很小的一部分。而事实上,在现实世界中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凝固不变的智力,而是成功智力:分析性、创造性和实践性思维技能的平衡组合。成功智力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组合,智力测验不再是杰出人物统治论的同义词,因为所要测验的内容要比现在测验的宽广得多;教育的目标不再是为了取悦或培育英才,而是给所有的孩子机会,以发挥他们各自的才能。不同的孩子将各种不同的才华带入同一间教室,就如同不同的成人将不同的才能带入同一工作地一样。

成功智力的科学性来自于对传统智力理论及其测验结果的严肃剖析。传统智力最有影响的理论是将人的智力分成7种相互独立的因素:言语智力、逻辑—数学智力、空间智力、音乐智力、身体运动智力、人际智力和内部智力。根据这一理论编制的测验虽然被广泛运用,但至今没有一项研究能证明这一理论。事实上,智力高低与知识多寡很难分清,智力测验得分高的人与他日后的社会成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。

斯腾伯格发现,成功智力发展中的最大阻碍是权威人物的负面期望。家长、教师是孩子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权威,可是中国有一种望子成龙的特殊传统——吝啬表扬、吝啬鼓励,却喜欢批评和挑剔,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愿望;成功智力的第二大障碍是我们自己无端的妄自菲薄。成功人士的基本特征是“我行、我可以”,而不成功的人总是有不成功的借口和理论;成功智力的第三大障碍是缺少榜样,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一生中常常有一个或几个对他极具影响力的人,帮助他充分发挥潜力。它告诉我们,帮助孩子和我们自己确立行动的榜样,要比知识传授和道德宣讲更重要。

斯腾伯格并不轻视更不反对分析性智力,而是强调分析性智力只是人生成功的智力因素之一,分析性智力水平不高的人毫无必要妄自菲薄,而是要充满自信地发挥自己的所长。书中对开发成功智力的创造性个性和实践能力的建议非常有启发,对我们的教育改革是一种很有力的触动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